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数学家  文化修养  中国文学  气质  境界  简洁  方向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客观性 
描述:每个人的成长和风格跟他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有莫大的关系。我幼受庭训,影响我至深的是中国文学,而我最大的兴趣是数学,所以将它们作一个比较,对我来说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数学之基本意义数学之为学,有其独特之处,可说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数学家研究大自然所提供的一切素材, 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用数学的方法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大自然比一般人所了解的来得广泛,我们认为数字、几何图形和各种有意义的规律都
学问、文化与美(节选)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12年第11期 关键词: 中学生  平面几何  逻辑训练  学问  数学家  学生交流  节选  学习  培养人才  微积分 
描述:中学是培养人才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非常愿意和中学生交流。由于中学生数学奖的评选,我也了解了国内中学的一些情况,总的来说很不错,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其实我没有受过教师的训练,也没有在中学教过书,我今天主要想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我对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文化传统  中国人  菲尔兹奖  数学大师  丘成桐  学术界  价值观  扭曲 
描述: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认为,中国学术界种种不良的风气,归根究底都是源于1966至1976年摧毁中国多年良好文化传统的那场“文化大革命”。他解释道:“自那时开始,中国人的价值观完全改变,是非观念和道德操守遭到扭曲,以致现在的学生和学校变得唯利是图, 这种文化气候,是中国难以孕育一流学者的最主要原因。”
清末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数学人才引进之比较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 2009年第5期 关键词: 数学家  人才引进  日本  清末  莱布尼茨  微积分  欧洲人  牛顿 
描述:1序言在牛顿(1642—1727)和莱布尼茨(1646—1716)发明微积分以后,数学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18,19世纪200年间,欧洲人材辈出,在这期间诞生的大数学家不可胜数,重要的有如下多位:伯努利(D.Bernoulli,1700—1782)、克莱姆(G.Cramer,1704—1752)、尤拉(Euler,1707—1783)、克莱罗(A.Clairaut,1713—1765)、达朗贝尔(d′Ale-mbert,1717—1783)、兰伯特(J.Lambert,1728—1777)、华林(E.Waring,1734—1798)、范德蒙德(Vandermonde,1735—1796)、拉格朗日(Lagrange,1736—1814)、蒙日(Monge,1746—1818)、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阿冈(R.Argand,1768—1822)、傅立叶(Fou-rier,1768—1830)、高斯(Gauss,1777—1855)、柯西(Cauchy,1789—1857)、罗巴切夫斯基(Lobachev-sky,1792—1856)、...
数学、现代物理与对撞机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16年第1期 关键词: 对撞机  物理学  数学  几何学  量子  广义相对论  粒子 
描述:引言许多人认为我是纯数学家,他们大概会为我正在积极推动中国建造一台大科学装置而感到吃惊。同事们和我有时称这台大装置为"巨型对撞机"(Great Collider),这原本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格罗斯(D.Gross)建议的名字。巨型对撞机与万里长城(Great Wall)相呼应。巧合的是,这座巨型对撞机很可能就将建在山海关长城附近。
丘成桐的诗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16年第3期 关键词: 丘成桐  间关  无根  逝水 
描述:
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研究精神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16年第9期 关键词: 敢闯  人我  陈景润  全部精力  本科生培养  精神培养  斯坦福  愿意做  生活水平  十年 
描述: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
数学、现代物理与对撞机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2016年第5期
描述: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巨大而复杂的仪器设备越来越成为基础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撞机(加速器)的由小变大,就是20世纪物理学一路高歌猛进的重要标志。当运用加速器的实验工作稳健进行并取得了瞩目成果时,人们设想,不断提高对撞机的能级,或许能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突破。然而,建造巨型对撞机却是一个耗费巨资的“吸金黑洞”工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代背景下,全世界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2012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等多位科学家提议在中国投资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和质子-质子对撞机(SPPC),希望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物理实验装置,CEPC-SPPC的能量将至少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7倍,对撞机周长可达100公里。然而,关于该项目的争论自其发起后便从未停息,并已逐渐由学界讨论演变为公共话题,获得广泛关注。2016年9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授权《知识分子》发表其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针对大型对撞机的发展历史、中国国情以及高能物理学的过去与未来等方面提出了七条反对意见,首次公开科学界内部对该项目的不同声音,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此前不久,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已多次通过媒体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建造巨型对撞机的支持。杨振宁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王贻芳就其反对理由撰文一一反驳。随后,有关巨型对撞机应不应该建、应该速建还是缓建的意见、观点、看法的“对撞”愈发激烈,其影响不仅超出了科学界,在一般社会层面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甚至越出了国门,引起全球物理学界的关注。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其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围绕巨型对撞机的科学目标是否明确、核心技术是否在手、中国牵头多国合作的建造模式是否妥当以及巨额科研经费是否合理等问题。随着争论的不断升级,巨型对撞机是否可以提升中国的科技外交与国家形象,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中国的科学发展等议题也被纳入讨论范围。据估计,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提议的巨型对撞机建设预算将高于200亿美元,不论是科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对其巨额耗费表现出强烈的警觉和关心。科学史告诉我们,物理学的发展从不会遵循预设的路径。
数学的前途和发展历史
作者: 丘成桐  年份期号: 2017- 1996年第2期 关键词: 数学  抽象美  理论物理  自然科学  工程学 
描述:本文阐述今后数学的发展趋势至少有三个方面:(1)数学家为追求数学本身的古典价值观念,即数学的内在美或抽象美而继续研究;(2)数学与理论物理及自然科学相结合;(3)数学与工程学相结合。文中并对当代理工科院校的青年人致力于数学研究的兴趣、必要性和方法,作了许多鼓励和有益的启示。
数学与人文——丘成桐教授专访
作者: 丘成桐;杨乐;季理真  年份期号: 2017-第2期 刊名: 书摘
描述:问:我们这套丛书叫做《数学与人文》,今年刚好是您60岁生日,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里,60都是一个特别的数字,您能否从60这个数字谈起,说说它各个方面特殊的意义,从60引出数学和人文的关系?丘成桐(以下简称丘):要说过生目,60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记得过去给很多教授过60岁生日,感觉他们好像已经老了,现在自己也60岁了,可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是现在人的寿命都提高了,60岁不算太老,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
< 1 2 3 4 ... 32 33 34
Rss订阅